歡迎來到電動汽車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

聯盟單位登錄

 | 

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官網
所在位置: 首頁 > 最新動態 > 聯盟動態

第八屆國際汽車關鍵技術論壇“全固態電池關鍵技術創新”分會場成功舉辦

發布時間:2025-04-27 來源:中國汽車工程學會

第二十一屆上海國際汽車工業展覽會(AutoShanghai2025)于2025年4月23日-5月2日在上海國家會展中心舉行。由中國汽車工程學會攜同上海市國際展覽(集團)有限公司、上海車展管理有限公司共同主辦的“第八屆國際汽車關鍵技術論壇”作為上海國際汽車工業展覽會官方技術論壇于4月24-25日在國家會展中心上海洲際酒店舉辦。

4月25日下午,由電動汽車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承辦的“全固態電池關鍵技術創新”分會場成功舉辦,作為第八屆國際汽車關鍵技術論壇分會場之一,此次會議聚焦高比能高安全的全固態電池技術創新及產業化路徑,邀請來自整車企業、電池企業、材料企業、測試企業、裝備企業的專家展開深入研討。會議吸引了近百位參會代表。

會議現場

會議由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李泓主持,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李泓、重慶長安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先進電池研究院電芯開發總工程師張寧欣、廣汽埃安新能源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固態平臺高級經理史劉嶸、3M中國有限公司汽車電動化資深專家金舟、重慶太藍新能源有限公司產品負責人康丹苗、安徽盟維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CEO周莉莎、上海屹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高級研發顧問郭邦軍、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有限公司首席專家劉仕強、深圳吉陽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陽如坤9位嘉賓發表演講。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李泓

李泓做了題為《聚合物氧化物復合固態電池研究》的報告。他指出,采用不易燃燒的固態電解質的固態電池有望兼顧優良性能。原位固態化有利于解決固固界面接觸問題,可實現電解質與電極材料顆粒表面的原子級接觸、鈍化正極表面,綜合平衡高能量、高安全、低體積膨脹、低內阻、寬溫區等性能要求。目前固態電池技術已發展到4.0階段,聚合物氧化物復合全固態電池,原位固態化實現全固態正極、負極的極片和離子導體膜,處于開發優化和驗證階段。原位固態化全固態電池可沿用大部分現有設備并簡化工序,預計2027年前后,全固態電池(4.0)力爭實現規模量產(單線產能>2GWh)。全固態電池材料、設計和工藝需要不斷迭代、充分驗證,最終技術經濟性決定市場份額。

重慶長安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先進電池研究院電芯開發總工程師 張寧欣

張寧欣做了題為《全固態電池開發中的極片工程》的報告。他指出,極片是鋰電池結構中的關鍵部分,極片的性能決定了電池的大部分性能:能量密度、快充性能、壽命。完成極片制作后,后續的疊片、封裝、化成等工藝難以對電池的性能產生決定性的改變或影響。全固態電池極片的結構中,孔隙的存在是有害的,可以通過固態電池的極片需添加固態電解質、活性物質顆粒級配、固態電解質顆粒級配的手段進行根除。長安汽車開發抗凝膠、低毒性體系的新型溶劑-粘接劑體系,選擇本征安全的鹵化物電解質,采用超薄高強度電解質膜、高克容量長循環負極材料,實現了電池性能和安全提升。

廣汽埃安新能源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固態平臺高級經理 史劉嶸

史劉嶸做了題為《全固態電池技術進展》的報告。她對固態電池技術發展做出判斷,單一固態電解質體系性能各有短板,多組分復合體系綜合性能更優,是電解質有效解決方案。廣汽基于硫化物多元復合及基于聚合物多元復合兩條路線并行開發。硫化物路線上,通過組分、形貌、粒徑、包覆物種類及包覆工藝調控,可實現高鎳三元正極克容量發揮大于220mAh/g;低硅含量負極(550-600mAh/g)在固態體系下循環較為平穩。聚合物路線上,已開展了小批量的試制驗證,電芯數據電池一致性較高。展望未來,在全固態電池開發中,利用各種仿真計算、Al深度學習模型對固態電解質進行創新性開發,攻關解決妨礙固態電池產業化應用的穩定性、安全性、加工性、固固界面融合等問題。

3M中國有限公司汽車電動化資深專家 金舟

金舟做了題為《3M固態電池電芯間緩沖材料》的報告。他指出,固態電池內部需要消除固固界面,減少孔隙,電芯間需要一個緩沖緊固力,約為2-5MPa。通過改進現有加工工藝,可以連續生產蜂窩狀和3D結構的復合物,提供比較好的緩沖平臺。目前開發的材料已經開展了電池級別的測試,包括阻燃、熱傳導等測試。在材料選取的同時考慮采用硫化工藝,容易實現連續生產,并符合動力電池的最佳溫度區間。

重慶太藍新能源有限公司產品負責人 康丹苗

康丹苗做了題為乘用車超安全固態電池解決方案及趨勢分析的報告。她指出,動力電池深陷里程焦慮、成本限制、安全風險的“三角困局”,技術升級亟待突圍。太藍通過ISFD技術、材料創新和工藝創新,攻克電導率和界面阻抗難題,實現了固態電池安全性能提升、能量密度提升、倍率性能提升、循環壽命提升、兼容半/全固態、可大規模量產。太藍無隔膜半固態電池可以承受擠壓形變量達到60%,可以過充到19V,可以耐熱到200℃。通過高效整包集成方案,形成電芯本征安全+無熱蔓延系統技術,打造超快充、耐低溫、長續航的整車體驗。

安徽盟維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CEO 周莉莎

周莉莎做了題為《鋰金屬電池關鍵技術研發及產業化進展》的報告。她表示,交通電動化時代,高比能、高安全是動力電池的長期發展方向,鋰金屬電池體系是高比能動力電池的最優技術路線,實現鋰金屬電池商業化的核心是滿足應用場景需要的綜合性能指標,鋰金屬電池的應用安全性涉及三方面:應用場景、安全標準和可靠性。盟維科技通過首創鋰金屬電池自動化制造線,實現鋰金屬電池自動化批量生產,系統能量密度超過400Wh/kg的鋰金屬電池系統已完成交付,經過國際客戶實景飛行測試,搭載盟維鋰金屬電池的無人機飛行時間延長超過70%,在實際應用場景中展示了鋰金屬電池的續航優勢。

上海屹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高級研發顧問 郭邦軍

郭邦軍做了題為《硫化物全固態電池電芯研發及產業化應用》的報告。他表示,傳統鋰電已觸及天花板,全固態電池是下一代鋰電池發展的終極方向,并分析了日本、韓國、美國、我國企業的研發進展。硫銀鍺礦固態電解質(LPSC)具有高離子電導率、質地軟易加工,可以很好地支撐固態鋰電池的發展,實現能量密度和安全性的提升,開發潛力大。上海屹鋰已成功研制出高性能全固態電池核心材料,并運用材料信息學助力全固態電池材料高效研發,大幅節約了開發成本和周期。通過自研全套生產工藝,實現材料降本并解決量產難題,已在建噸級硫化物固態電解質產線,建立5-30Ah硫化物全固態電芯產線。

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有限公司首席專家 劉仕強

劉仕強做了題為《全固態電池測試評價技術》的報告。他指出,聚焦新體系電池本征技術挑戰,健全和發展測試評價體系與分析驗證平臺十分重要,建立涵蓋關鍵材料、單體/模組、BMS、電池系統的測評體系及標準體系。國內及國際上暫無車用固態電池標準,開展車用固態電池標準化研究,有利于統一評價手段、規范產品質量、支撐政府管理。針對固體電解質,尤其是硫化物、鹵化物等壓力及空氣敏感性特點,已對其開展了離子電導率、電子電導率、空氣穩定性、元素含量、離子遷移數、比表面積、粒度分布等測試等關鍵技術參數的評價技術研究。已開展全固態電池判定測試方法研究,團體標準《全固態電池判定及試驗方法》已征求意見;開發壓力測試裝置,滿足30T高壓需求;基于斷層掃描、超聲等無損技術實現對全固態電池單體內部結構缺陷、壓力分布不均等典型問題的表征。

深圳吉陽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 陽如坤

陽如坤做了題為《全固態電池規模量產制造解決方案探索》的報告。他判斷全固態電池規模量產需滿足:原理成熟,邊界受控;出臺系列行業制造規范;品質、安全控制裝備研發;工序合格率大于95%;量產1GWh以上;成本低于0.6元/Wh。他認為,全固態電池實現長壽命理想控制條件要滿足正極、負極、電解質的顆粒間隙控制2μm以下,全固態電池內部整體孔隙率控制5%以下。全固態電池規模制造有兩種技術路線,分別是原位固態化法和界面生長法??刹捎貌牧系褥o壓技術,使疊層電池的內部接觸距離減小,但極片、電芯不宜等靜壓。電池充放電帶來的變形,在固態電池中很難得到彌合,疊片電池的結構維持界面的貼合度最佳。界面匹配、制造技術包括表面涂層技術、原位界面固化、隔離、修飾、濺射等。制造界面組裝控制需考慮復合參數,壓力、速度、應力、溫度、溫度分布等。

 

高效安全的動力電池研發及產業化是保持新能源汽車產業競爭力的核心。全固態電池具備兼顧高能量密度、長循環壽命、高安全性能、寬溫度范圍等綜合特性的潛力,但未來發展的技術路線不明確,仍面臨一些關鍵科學問題和工程技術問題亟待解決。本次論壇不僅搭建了一個交流思想、分享經驗的平臺,更激發了對技術創新與產業升級的深刻思考。電動汽車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一直致力于動力電池的產業研究工作,并依托動力電池工作組,開展全固態電池領域的戰略研究、技術路線研判、產學研交流與合作,期望與產業各方攜手共進,一同加速推進全固態電池技術創新與產業化進程。

 


作者 | 孫旭東

審核 | 劉國芳

編輯 | 國兆猛

(0)

首頁 聯盟介紹成員單位技術委員會重點工作最新動態共享數據庫聯系我們橫幅廣告位

Copyright© 2021 CHINA-SAE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中國汽車工程學會  京ICP備13022631號-3
地址:北京西城區蓮花池東路102號天蓮大廈四層 郵編:100055
Tel:010-50950000 Fax:010-50950095

亚洲伊人久久在